近日,有市民向新民晚报“新民帮侬忙”栏目反映,漕河泾港上有一座“东漕河泾桥”,桥两头上下桥的坡段,每头约3米宽的路幅,均被分割成了3组台阶和多达4条坡道,这使得坡道多则多矣,却又过细过窄,连买菜的手拉车一上坡也要“脱轨”,如同鸡肋,让人爱不起来。
东漕河泾桥 马蒋荣摄(下同)
出行必经桥 21年前重建
东漕河泾桥位于徐汇区宾阳路50弄梦蝶苑、宾阳路28弄保利星苑北侧的漕河泾港上。据周边居民介绍,该桥原是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双曲水泥拱桥。
东漕河泾桥南北两头,通向的都是没有路名的小路,但它是周边多个小区居民走的“必经桥”。
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,这座桥给宾阳路、宾南路、三江路等周边近十个小区的居民,带来了便利。“我们去地铁漕宝路站、漕河泾公交站,或者市八医院、附近的银行、超市等,都很方便。”居民孙先生说。
据徐汇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、漕河泾街道办事处在2004年的一份联合公告:
经市政研究院桥梁测试中心鉴定,东漕河泾桥陈旧老化,存在安全隐患,由徐汇区区政府出资对东漕河泾桥予以拆除,重建新桥。旧桥拆桥日期为2004年7月12日。9月24日施工全部结束,总工期共75天。“现在的新桥是一座钢结构桥,有两个钢筋水泥桥墩。”居民介绍。
童车推行不方便
两头上下坡 八条斜坡道米牛金融
如今,新桥已经服役21年了,一些上下坡的问题,随着周边居民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,开始被人吐槽:坡道太窄,影响特殊人群和“推车”的通行。
近日,记者在梦蝶苑北侧,看到了这座横跨在漕河泾港上、南北向的东漕河泾桥,看上去还是挺新的,桥两头的坡段,都有“台阶+坡道”的组合设计,方便行人爬楼梯,也方便非机动车推行。
记者了解到,东漕河泾桥总长30多米,桥的高度约1.6米,桥两端的斜坡各有18级台阶,每级台阶高仅9.5厘米,桥的坡度较缓,应该说说对老人和儿童都很友好。
行李箱上坡推行不方便
值得注意的是,上下桥坡段路幅只有约3米宽,每一头都被分割成了3组台阶和4条斜坡。
以桥的南面这头为例。右边(视作上行)2条坡道,中间夹杂着一组台阶(35.5厘米宽),其中外围坡道宽26厘米,右侧第2坡道宽31厘米,其格局类似两条轨道夹杂着一组台阶;左边(下行)与此规格相似,即2条坡道,中间夹杂着一组台阶;而在中间,则是另一组宽大的台阶(1.15米宽)。
桥的北面那头,情况与此相似。也就是说,桥的两头竟然共设置了8条坡道。
买菜手拉车上坡尴尬
轮椅手拉车 统统干瞪眼
那么问题来了。这么窄的坡道,怎么用?“如同鸡肋,高不成低不就。”市民张先生评论。
记者看到,东漕河泾桥是一座人行桥,不通行机动车,但自行车和电瓶车等可勉强通行(上下坡推行)。
此外,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各种“推车”,也是过桥的日常身影。每天有人推着沉重的行李箱、买小菜的手拉车、婴儿车和轮椅车在此通过。
老人的买菜手拉车只能用上一个轮子
这些带轮子的“推车”,不同于自行车和电瓶车,2-4个轮子中总有“并排轮”,因此要走上一条30厘米左右宽的窄窄坡道,必须用大力气并眼花要准,仔细把轮子对准斜坡,否则就会“出轨”。或者仅能用半边轮子走坡道。上坡过程必须小心翼翼,以防止两侧轮子接触不到坡道而歪倒或者侧翻。
婴儿车推行上坡不方便
这些推车上下坡如此之难,以至于记者看到,它们只能先“清客”再轻装上阵。腿脚不便的老人勉强离开轮椅,战战兢兢地上下桥,轮椅则由另一人推着上下;祖辈抱下刚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孩子,把婴儿车送上桥面,再来“接驾”;还有人索性放弃坡道的“助力”,磕磕绊绊地拖着手拉车爬台阶。
尴尬之中最尴尬的还数轮椅。如果上下坡时借用一条坡道,坡道太窄,只能状似“骑马”,跨在坡道之上,轮椅轮子沾不到坡道;若同时借用两条坡道,轮椅后排2个轮子之间的距离大一些,可以分别“入轨”,但前排2个轮子间距小一些,则会“脱靶”在坡道侧面。若要推轮椅上坡,一边要用力推,与此同时要将轮椅前部保持翘起,否则就会“触礁”。
轮椅上坡不方便
家住桥南梦蝶苑的万奶奶告诉记者,她老伴不能离开轮椅,而她又没有力气,把坐了人的轮椅的轮子对准这两道斜坡推拉过桥,因此每次陪老伴到市八医院就诊,只能绕道宾阳路和沪闵路到医院,相比之下要多走300多米。
周边市民呼吁,有关方面能否加宽东漕河泾桥南北两头个别坡道的宽度米牛金融,以方便婴儿车、轮椅车、手拉车等特殊“推车”在上下坡道时更加顺畅。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