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意大利人来说,1940年并非一个值得庆祝的年份,几乎所有的战斗都以失败告终。尤其是在北非战场芝麻配资,意大利几乎被英军逼到了海边。德国的希特勒看到局势紧张,终于决定出手。在1941年2月6日,他指派了隆美尔率领一支部队前往北非,帮助意大利军队抵挡英军的进攻。然而,等到隆美尔到达时,意大利人的处境已岌岌可危,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阵地。英军如果继续进攻,很有可能会一举将德意联军赶下海。隆美尔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稳住战局,但让人意外的是,就在他准备迎战时,英军却突然停止了进攻。那么,究竟发生了什么,英军为何放弃了本来胜券在握的进攻?
一、溃不成军的意大利军队
在北非战役爆发之前,意大利的军队在利比亚集结了第5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,兵力达到20万人,加上当地的仆从军,意大利在北非的兵力总数接近50万。相比之下,英国在埃及的驻军仅有5万左右,远远不足以抵挡如此庞大的意大利军队的进攻。按理说,如果意大利军队能够充分利用优势兵力,发起毫不犹豫的进攻,英军肯定会陷入困境。然而,意大利军队虽然人数众多,但缺乏作战素养,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兵力,造成战斗力的浪费。
展开剩余83%尽管如此,英军也并非毫无优势。虽然兵力较少,但英军的作战素质远超意大利军队。从法国战役开始,英军一直在与意大利军队的交战中占据上风,反而是拥有数量优势的意大利军队不断遭遇损失。尤其是在1940年6月28日,英军空袭托布鲁克时,引发了意大利空军元帅伊塔洛·巴尔博的死亡事件。巴尔博在视察时,被英军空袭击中,导致飞机坠毁。此事对于意大利军队来说是一次致命打击,因为巴尔博的死意味着意大利军队失去了指挥核心,士气严重下滑。
在巴尔博死后,意大利的指挥交给了鲁道夫·格拉齐亚尼元帅。然而,这位指挥官行动迟缓,直到1940年9月才下令发起进攻,结果进攻只进行了七天,便因补给不足而停滞不前。即便穆索里尼多次催促,格拉齐亚尼依然没有进一步推进,直到12月才计划继续发动进攻。尽管他原本希望通过补给支援来重整旗鼓,但这拖延的时间给了英军指挥官阿奇博尔德·韦维尔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反击。
1940年12月8日,英军突然发动了反击,意大利军队毫无准备,瞬间陷入混乱。仅仅五小时,意大利的数十万大军就遭到重创,四千多人死伤或被俘。三天内,意大利的损失达到了38000人,其中大多数成为英军的战俘,甚至利比亚境内的卡普措要塞也落入了英军手中。到了1941年2月3日,英军已经攻占了托布鲁克要塞和德尔纳,要是给英军更多时间,意大利军队恐怕会完全崩溃,最终被赶出北非。
二、隆美尔的北非援军
1941年2月6日,当意大利在北非几乎彻底溃败时,希特勒决定派出他最信任的将领——埃尔温·隆美尔前往支援。隆美尔是德国“元首卫队”的前指挥官,他的军事才能在法国战役中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,因其迅速机动、神出鬼没的战术令盟军感到恐惧。此次,他的任务是带领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前往北非芝麻配资,帮助意大利稳住战线。
然而,这个任务并非易事。尽管隆美尔急于执行,但由于运输物资、部队调动等问题,德国援军至少要等到5月才能全部到位。在此之前,意大利是否能坚持住就成了最大问题。隆美尔毫不畏惧挑战,立即接受了任务,并于2月12日乘飞机抵达的黎波里。但眼前的局面令他无法乐观:意大利军队的士气几乎崩溃,整个战场上的意大利士兵看起来像是失去灵魂的尸体。隆美尔判断,如果英国人发动进攻,意大利人根本无力抵抗。更糟糕的是,英军的战线已经接近阿盖拉,随时可能发动进攻,一举摧毁德意联军的防线。
为了挽救局面,隆美尔决定立即行动,他命令意大利军队在阿盖拉以西三百公里处的苏尔特重新布置防线。除了调动意大利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外,隆美尔还派遣了一个侦察营和战防炮营上前线加固阵地。同时,他将一些汽车伪装成坦克,在沙漠中来回奔驰,制造德军拥有大量坦克的假象,成功迷惑了英军。
尽管这种计策风险极大,一旦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,但幸运的是,英军并未发现这一伎俩。2月24日,德意联军成功击退了英军的试探性进攻,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到3月11日,第5轻装师的装甲团终于到达,隆美尔的阵地得以增强,意大利军队的战力有所恢复。
然而,隆美尔发现,即便处于极其薄弱的地位,英军似乎并不急于进攻的黎波里,反而处于观望状态。为什么英军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,没有趁机发起攻击呢?
三、丘吉尔的战略调动
其实,英军指挥官阿奇博尔德·韦维尔并非不想进攻,而是因为他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展开攻势。在1940年12月12日,英国首相温斯顿·丘吉尔向韦维尔发出了一份电报,告知他尽管英军即将取得北非战役的胜利,但由于希腊战场急需增援,丘吉尔决定调动大部分部队前往希腊作战。他要求韦维尔以最少的兵力保持昔兰尼加防线,同时将大多数兵力转移至希腊,准备与意大利军队作战。
丘吉尔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不少争议,因为英军此时已经接近攻克的黎波里,而停下进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。尽管如此,丘吉尔依然坚持执行这一命令,韦维尔只能无奈接受。最终,英军的主力部队,包括澳大利亚第6师、新西兰第2师和英联邦第11步兵师,都被调往希腊,留给韦维尔的兵力变得十分薄弱。
这一战略调动对隆美尔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。由于英军的主力被抽调,留下的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,这为德意联军提供了反击的机会。如果丘吉尔没有做出这一决策,英军很可能会在北非战场获得压倒性的胜利。
结语
丘吉尔的决策,虽然出于他在巴尔干地区的战略考虑,但无意中帮助了隆美尔度过了危机。如果英军的主力没有被调走,隆美尔即便能抵抗一段时间,也难以改变最终被击败的命运。而韦维尔的判断虽然合乎常理芝麻配资,认为德军在运输物资、兵力上无法在短期内展开大规模反击,但他忽略了隆美尔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。最终,这一错误的判断直接导致了英军在随后的战役中遭遇惨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